您好,欢迎访问南阳市党务公开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今天是:
         首页 > 组织工作 > 特色党建 > 正文
记“河南最美村官”、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党支部书记徐运芝
发布时间:2016-02-26 信息来源: 点击:




本色

 ——记“河南最美村官”、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党支部书记徐运芝



人物档案

  徐运芝,女,汉族,1945年出生于辽宁大连,1970年嫁到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1982年入党,1985年出任前荒村党支部书记至今,2015年当选“河南最美村官”。

  

  25岁从大连远嫁方城,37岁开始担任村干部,70岁当选“河南最美村官”。40余年来,她为村里挑茅粪,照顾五保老人,调解民事纠纷,扶弱济贫,带领村民建学校、修村路,一件件苦事、难事,她都不推不躲,不仅赢得了村民的拥戴与信任,而且深深影响着全村村民崇德向善。至今,全村没有发生过一例上访事件。

  

  但,她也曾因经验不足,在产业发展上带领村民走过弯路而受到非议。可贵的是,她敢拼敢闯敢担当,越挫越勇,终于带领村民走上了种植黄金梨的致富路!她,就是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女党支部书记——徐运芝。

  

  南阳新闻网讯(记者 曹国宏 实习生 曹怡然 通讯员 倪崇文/图)

  

  初到前荒村,是在中秋前的一个晚上,70岁的“最美村官”徐运芝正坐在地上装梨。褪色黑T恤,深蓝色牛仔裤,裤腿一高一低地随意卷着,剥袋、剪蒂、套海绵网、装盒,她熟练地重复着这一连串动作。

  

  “这12个装的黄金梨每盒能卖到100块钱,一个六两以上的梨算下来能卖8块多,俺们村三年以上挂果的梨树一亩能收入一万多!”

  

  今天,这话从徐运芝口里说出来看似很轻松,而在十年前,前荒人对黄金梨可是万分嫌弃。要不是她的执着和拼劲,今天的“最美村官”,有可能还是村民眼中的“蛮子”。

  

  穿着皮鞋嫁进草房

  

  以心换心情暖乡亲

  

  “坚强”、“执着”从徐运芝嫁到前荒村就开始磨炼她;但生性执拗的她不仅用双手改变了家庭的困境,而且投入到党的怀抱,这也让她有了改变前荒村穷苦面貌的强大动力。

  

  1945年,徐运芝出生在辽宁大连龙头公社徐家大队,父亲徐明祥是大连铁路电务段的外线通信工,母亲在家务农。还没把徐运芝姊妹们都拉扯大,母亲就在徐运芝四岁那年因病去世。当时,徐运芝的三个哥哥分别在外地工作、求学、参军,四哥在上小学,剩下幼小的她无人照看。无奈之下,父亲只能每天带着她去上班。刮风下雪巡线时,父亲会背着她走很远的路;出麻疹后的她哭闹不停,父亲就背着她上杆子……即使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父亲也从未耽误过一天工作,用自己的坚强感染着孩子们。

  

  24岁那年,徐运芝认识了在大连当兵的方城青年苗殿林。两人接触后,苗殿林对幼年丧母却乐观坚强的徐运芝深表同情,更被她的勤劳善良所打动。但苗殿林也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如实相告: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弟兄七个,自己排行老六,且家庭条件差得很,复员后徐运芝就得跟他到贫穷落后的河南农村老家生活。

  

  “管他河南河北,多苦多穷,只要人品好,吃苦肯干,喝凉水心里都好受!”当时,徐运芝一心想找个对自己好的人。1970年,徐运芝带着哥嫂们尽心为自己置办的嫁妆,戴着手表,穿着皮鞋,倒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汽车,从大连嫁到了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做了苗家老六苗殿林的媳妇。

  

  “虽然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但眼前的贫寒景象还是让人心里拔凉。婆家的草房低得进门都要低头,能吃饱饭都成问题。”但徐运芝心里有一个念头是非常坚定的:既然选择了跟丈夫来到河南,就不能回头。一个月后,放心不下的二哥三哥来前荒村,看到苗家的境况后劝她回去,徐运芝坚定地摇了摇头。

  

  生性执拗的徐运芝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庭的现状,开始新的人生。婚后不久,苗殿林就去平顶山煤矿工作。除了干活挣工分养娃,她还跟着婆婆学会了纺花织布做衣服,任凭她干得多卖力,一个女人挣的工分,还是不能让三个孩子吃饱饭。

  

  1975年,徐运芝把孩子托付给婆婆照应,主动接下了连男人都不愿意干的挑茅粪的活,晌里下地干活,早中晚在小队里挨家挨户挑茅粪,小队牛圈、羊圈里的粪便也归她清理。当时,那一挑子茅粪起码有八九十斤重,徐运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挑子一挑子地把茅粪挑到一里多地的村外,最后再压上土,只为多挣点工分。这一年,徐运芝的老父徐明祥来河南探望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女儿。看到徐运芝的境况后,这位70多岁的老父亲没有劝她回去,而是强撑着病体留下来帮女儿干活挣工分。

  

  徐运芝早上挑茅粪,父亲就帮她刮茅粪,到地里再帮忙用土压粪,好让她早点下地干活,割草、拾柴这些杂活父亲更是抢在前头。直到1977年,双腿黑肿流脓的徐明祥才停下奔忙的脚步,四处诊治不见起色后,徐运芝只好给兄长写信接父亲回家治疗。不料,回到大连两天后父亲就因病情恶化去世了。不忍心让妹妹再受打击,几个月后哥哥们才在徐运芝的逼问下告诉她父亲去世的消息。当年,父亲临走时,因为舍不得29块钱的火车票,徐运芝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也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成为她一生的遗憾。

  

  痛归痛,但徐运芝知道自己不能在痛苦中沉沦下去,这不是父亲所希望看到的。后来因为小儿子出生,徐运芝不得不放弃了挑茅粪的活。适逢村里成立了敬老院,老支书看她干活实在,就安排她去伺候院里的5名五保老人。照顾老人的活看上去要比下地干活轻松些,还能多少照顾下家里,实际上却是闲不得一会儿。5个老太太没有一个能自理,生活起居全靠徐运芝一人打理。每顿饭要先把老人们的做好,招呼她们吃完,自己才回去照顾孩子,冬天要刨开冰在河里给老人洗衣服、拆洗被褥。但无论冬夏,徐运芝都把老人们拾掇得干干净净,伺候得舒舒服服。有一年农历三月十五,博望街起会唱大戏,徐运芝用一辆板车往返几十里,把老人们拉到镇上去看戏。

  

  村民们说:“换了别人,伺候自己的娘家妈也没那么下劲,亲闺女也坚持不下来。”就这样一直干到1982年,徐运芝最后伺候的冉老太离世,敬老院的工作才算完成。

  

  五年间,她为老人们做的点点滴滴,赢得了全村老少的敬佩和尊重。刚嫁到前荒时,村里有人对她这个外地人不太抬举,称其“蛮子”,慢慢地村民们被她的勤劳与善良所打动,再也没有人称呼她“蛮子”。年长的人会亲切地叫她“徐姑娘”,同辈或晚辈的人会叫他“六嫂”、“六婶”、“六奶”,徐运芝真正地融入了前荒村。

  

  这一年,徐运芝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村妇女主任,并被推荐入党。

  

  “我四岁丧母,父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生前还跟着我受苦,能为这些老人养老送终,就当是为父母尽孝!前荒人没有因为我是外地人而否定我的付出,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而光荣入党,就像一个流浪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0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短,可贵的是,30年来,徐运芝难事不推托、苦事不躲闪,为村民做了数不尽的好事。一个基层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本色深深地镌刻在前荒村的大地上。

  

  9月24日早晨5点不到,天还黑着,徐运芝就扛着把大扫帚出门了。她从村小广场开始一直扫到学校前的主干道,这段L型的路程虽说只有1000多米,徐运芝每天却要花上近两个小时才能扫完。学校前的村路两旁栽着高大的杨树,这个季节正是落叶多的时候,徐运芝每扫一段就在路边堆成一堆,等到上午清运垃圾的车过来就可以直接拉走。扫到一半的时候,住在学校旁的村民王付群也开始在自己门前扫起来。

  

  自去年村里的道路重新硬化后,徐运芝就风雨无阻地干起了扫地的活。开始老伴怕她累着,儿子也不愿让她干,村民们也问她为啥不花钱请人扫。她说花一分钱得干一分钱的事,咱自己能干何必去花那个钱呢,更重要的是自己这个村支书一带头扫,也能把村民们带动起来。如今,像王付群这样自觉清扫门前卫生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们开车拉粮食经过时也开得很慢,生怕弄脏路面。

  

  1985年,徐运芝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兼妇女主任。当时全村最大的难题就是交公粮。由于“浮夸风”时前荒村把粮食产量报得过高,导致土地承包到户后,每户所要缴纳的公粮要比其他村多出七八十斤,全村没几家粮食够吃。村民虽然一百个不乐意,但也没办法,敢说敢做的徐运芝却不愿让前荒人吃这个亏。她三番五次到镇上找领导找相关部门来调查前荒村的实际粮食产量,并最终把公粮数降了下来。

  

  村民杨青付患有残疾,家中还有年迈的老母。徐运芝就千方百计为他家申请救济粮。有一次,徐运芝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到镇上给他家领救济粮,结果回村时走到半路上面口袋开了,面撒了一地。徐运芝把地上干净的面捧进袋子后,又回去用自家的面添够,才给杨青付家送去。杨青付的老母亲听说后流着泪说:“运芝真是党培养出来的好干部啊!”

  

  而自从当上村干部,家里人就很少吃到徐运芝做的应时饭,大女儿个子刚长过锅台,就学着掌勺给家人做饭。丈夫苗殿林从煤矿提前病退回家后,也整天跟着她为村里的事忙活。一个2000多口人的村庄,各种纠纷层出不穷,大到土地、宅基纠纷,小到邻里矛盾、婆媳吵架,村民们有啥事都找徐运芝。

  

  1986年收芝麻的时节,徐运芝和丈夫从地里干完活准备回家吃早饭,刚进村就看到有村民围在一起吵吵嚷嚷,徐运芝把干活的工具丢给丈夫,就径直朝人群走去。原来是亲兄弟俩要打架,徐运芝在拉哥哥时,后面的弟弟抄着家伙就要砸过来,哥哥见势要往前冲,为了不让双方打起来,徐运芝就死命拉住哥哥。可推开徐运芝的哥哥竟把她的左手食指掰得翻了过来,架是劝住了,可徐运芝在医院住了十多天,手指虽然矫正却再也不能弯曲了,落下了终身残疾。但她却没问打架的两人要过医药费,她说,就一个小指头,咱还当着干部哩,比起让他们打得头破血流闹出人命来,值了!

  

  1987年,胡肖庄自然村的毛喜荣生下第二个孩子后,被镇上要求去做结扎手术,因为知道她有气管炎的毛病,整天咳嗽不停,太着急做手术怕身体受不了,徐运芝就嘱咐她缓缓再去。可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毛喜荣不想拖下去给村里找麻烦,孩子刚满三个月就去做手术了。徐运芝听说后,就拿着鸡蛋和200块钱去看她。当时已经是冬天,做完手术又加上来回颠簸,毛喜荣伤口疼得不敢动弹,可又咳个不停。徐运芝去看她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没说上两句话毛喜荣突然咳出一口痰,由于疼得坐不起身,眼看要落在被子上,徐运芝想都没想就用自己的手接住了那口痰。毛喜荣说,这件事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1991年秋,一场大雨让前荒小学仅有的六间瓦房塌了两间,幸亏是在夜里,没有师生受伤。可从那天起,徐运芝的心就一直提着,生怕剩下的房子再塌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盖新学校,可钱从哪儿来呢?村里的党员干部多次讨论后,决定将废弃的旧村部地皮,外加村里原来存下的一些木材卖掉,余下的款项向村民集资来建学校,孩子上学是大事,村部以后再重建。

  

  老校长潘振京回忆说:“按照最低预算,卖完旧村部还得向全村1900多人每人集资16块钱。那时候都穷啊,为收齐这16块钱,村组干部们不知跑了多少趟,收上来的钱毛钱、分钱都有,但在全村人的努力下,盖学校的钱总算是有了。”建房期间,徐运芝和丈夫还有另一名村干部曾宪章,夜里轮流睡在工地上看场子。缺工少料时,徐运芝家晾衣服的铁丝绳都被扯下来拿到了工地上用。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各项花费都是精打细算。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前荒的孩子们就坐在崭新的教室里上课了。

  

  今年71岁的曾宪章,年轻时因患脉管炎致左小腿截肢,如今和9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装上假肢后,他虽然可以独立行走,但地里的重活基本干不了。早些年还没种梨的时候,他养了两头牛维持生计。有一年,快收玉米时突然来了场暴风雨,把玉米秆刮倒在地。没办法,曾宪章只能到地里把玉米秆砍回来喂牛。当时的地里还是泥泞不堪,村里也是泥巴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捆好的玉米秆背出地里。刚走上回村的大路没多远,就被一个人给截住了。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徐运芝。她二话没说,扛起曾宪章身上那捆沉重的玉米秆就走,一直背到他家院里。事隔多年,说起这件往事曾宪章依然止不住掉泪。如今曾宪章家的一亩多黄金梨,每年也都是由徐运芝帮着卖,而他没事时,也会去徐运芝家折包装盒、装梨,帮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在相邻的石桥街居住,回来走亲戚的吕俊杰老人。80岁的老人说:“我们这个支书心眼好,前些年胡肖庄自然村有个比我年龄还大的五保户胡士玉,自己住在两间破瓦房里,身体不好加上年岁已高,身上和屋里都窝囊得不像话。徐运芝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他家去打扫卫生,换洗被褥,给他洗脸洗脚。”对于这件事,村民既佩服又不解:“六婶,你根本就给他收拾不及!”徐运芝只是笑笑说:“那收拾一回是一回,人都有老得挪不动的那天。”

  

  81岁的老支书张付祥说:“徐姑娘论理,人正直,不为私,遇到不平的事她敢说,遇到难事,也肯诚心诚意地找我们这些老党员商量。在修前荒到将军庙这两个自然村之间的2.4公里道路时,村里为了节省成本决定用大车拉沙,可这样一来只能用外边的车,本村的四轮拖拉机都用不上了。从而引起一些靠拉活谋生的村民不满,出来阻挠修路。她找我们这些老党员商量后,决定一部分沙用大车拉,一部分用小车拉,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

  

  “依法办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是徐运芝在处理村民纠纷中总结出的三条准则,而且在她心里,当干部绝不能怕事躲事,处理不好是能力不足,不去处理就是失职。

  

  前些年,农村刚开始推行医疗保险时,许多村民不理解,不愿意交保费,可这是死任务,不完成不行。之前秋季禁烧时,徐运芝急着去镇上开会,骑摩托车摔伤了腿,打的石膏还不到二十天,没法下地走路,可钱收不上来怎么办?没办法,徐运芝只能拖着打石膏的腿,骑着摩托去各个村民小组收钱。每到一处,她就让人找来两把椅子,一把坐,一把支着腿,村民看支书都成这副样子了,就都自觉地把钱送到她手上。

  

  而实际上,徐运芝的“小气”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在她家时,记者看到了20多个笔记本,却没有一本是她买的,都是到上面开会时发的。而里面记载的内容就更能反映她是多么的精打细算。笔记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年9月,内容除了市县乡村各类会议记录和种果树的学习笔记外,最多的就是流水账一样的财务收支。大到盖房修路,小到吃饭坐车,几两肉几颗蒜苗,每一笔支出的事由、经手人都记得清清楚楚。村小队会计胡士钦说:“谁要是说俺支书贪污,那真是把眼吃到肚里了。”

  

  博望镇党委书记樊海鹏说,村里搞基建时,你能看到徐运芝在路边搬砖,搞美丽乡村时,你能看到她领着村干部在水沟里捡垃圾,像这些活,徐运芝从不舍得雇人去干,目的只有一个——省钱。

  

  但就是这个抠门儿的村支书,她所在的村是修建田间生产道路最长的,最早给村里装上太阳能动力污水处理系统的,全村的人均收入也是全镇最高的。徐运芝说:“我知道外人都觉得我是个‘铁公鸡’,其实我看到别的村的村干部出去请客,也可眼气,可村里还没有一个大型高标准的冷库贮藏黄金梨,将军庙和胡肖庄两个自然村的道路和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梨园还要建配套的灌溉设施,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以前交“五粮三款”的时候,每家的经济负担都重,村民之间鸡毛蒜皮的矛盾也特别多,徐运芝的丈夫苗殿林说:“她愿意干我也支持,可有时候也不能不泼她凉水,咱不怕累就怕气啊,她到前荒,实际上吃了一辈子苦!”

  

  徐运芝说,自己是个事情解决不了就站不起来、走不了的人。“他们都说我肚量大,能忍,可老百姓既然来找我就是信任我,当干部不能怕付出。1991年,在兰州工作的大哥第一次来前荒探望我,回去后还特意给我写了封家书。在信中嘱咐我:小芝,家里客人天天不断,不管是干部,还是普通人,本姓人还是外姓人,都要一视同仁,让孩子招呼他们,要让客人们感到我们的孩子有家教、懂礼貌。”

  

  就这样,徐运芝用自己的真情温暖滋润着前荒的乡亲,在和村民的吵吵笑笑中,干了一届又一届的村支书,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化解新的挑战!

  

  前荒不“荒”金梨飘香

  

  徐运芝种的是梨,收获的是“黄金”;徐运芝付出的是心血,赢得的是民心。服务和发展,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重大课题的两个重要方面,徐运芝用实际行动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黄金梨原产韩国,2002年,博望镇的致富能人高山峰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这一品种,在东风、博望等村租地400多亩连片种植。两年后,皮薄、核小、味甜的黄金梨少量成熟,吃到梨的博望人纷纷赞不绝口,而当时每斤七八元的市场售价则让镇政府决定动员其他村种植。2004年秋收刚过,镇上就组织各村村干部召开“黄金梨推介会”,对黄金梨的品种优势和市场前景做详细分析。然而推介会并未取得事先预想的效果,会后只有徐运芝一个人跑去问镇长:“你这儿还有黄金梨没?”镇长说还有两个,徐运芝说:“那你让我带回去一个让村里人尝尝,看他们愿不愿意种。”

  

  回到村里,徐运芝便招呼来村组干部和党员,把从镇长那儿要来的一个黄金梨分给大家吃,就此开始动员全村种梨。梨儿虽甜,但想让大伙种却是件苦差事。

  

  “又胡整哩,前几年让种土豆,种出来的哪是土豆,分明就是琉璃蛋儿!”

  

  “1998年让种大蒜,种出来价钱低得没法卖,又遇上连阴天没地儿晒,后来不都捐给灾区了!”

  

  “看咱村里哪个坑深赶紧抢哪个,省得到时候梨卖不出去倒都没处倒!”

  

  村民们的质疑和埋怨并非空穴来风,徐运芝坦言,种土豆时因土质不适宜,结的土豆又小又少,种大蒜前没做好市场分析,结果都种瞎了。可即便是这样,当时已经57岁的徐运芝仍铁了心要种黄金梨——“土又挖不走,不行了再种别的!”

  

  但这次她不再是盲目地种,先是请来县里的农艺专家检测土质,确定适种后才向村民推广,又请来高山峰给村民分析市场前景。然后便是一次次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后村民终于同意连片种植800亩,但村里得先垫付苗钱。当时梨苗的市价是6元钱一棵,几万棵梨苗钱让徐运芝的心再次跌倒谷底。不肯半途而废的她,多番找镇上和高山峰协商,最后,高山峰抱着带动一个产业的想法,愿意以每棵2.1元的低价把梨苗赊给前荒村,即使这样村民还是不愿意出钱买苗,最后双方商定等挂果后以每棵树3斤半梨来抵树苗钱,黄金梨才得以在前荒村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黄金梨风风火火地种起来了,但比种梨声势更大地却是前荒村疯狂的“砍梨运动”。梨树栽上的第二年,一种被当地人叫作“瞎碰”的害虫在梨园肆虐,疯狂啃噬梨叶。此虫只在晚间活动,徐运芝和村民们一到晚上就提着水桶到地里逮“瞎碰”,伸手抓住一把,浸到水里再接着抓,有时要抓到深夜两点多,可抓来抓去虫害丝毫没有减弱的阵势。有些村民开始放任不管,甚至有人开始砍树。为了保梨,徐运芝曾提出愿以每只2分钱的价格收购“瞎碰”,也曾又急又气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喊:“你们现在把树砍了,到时候梨卖钱了可别眼气!”

  

  任徐运芝怎样软硬兼施,仍拦不住村民砍树,好在梨树前三年可套种花生等农作物,对村民收入的影响不大,这第一次的砍树风波并未对前荒的黄金梨造成致命打击。第三年时,在林果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实现了对“瞎碰”的有效防治。“瞎碰”虽然没来,可梨也没结多少。前荒村的“土专家”胡士林说:“你别看现在各家的梨都长得不赖,可当时村里大部分人对种梨都是一摸黑,传粉树随意地栽,更不愿意按专家要求的疏花疏果,觉得花开得越多越好,这样就导致了真正该挂果时却见不到果。”

  

  只开花不结果,这可比“瞎碰”给村民带来的打击大得多,在村民们的疑虑与失望中,前荒村的砍梨大戏又上演了。徐运芝说当时就像洪水来了一样,什么都挡不住,自己像监工一样一天到晚在梨园里兜圈子,刚劝住这家,那家的几行树已经砍完了。和徐运芝家梨园紧挨着的高金有被她劝止时,四行梨树已经被砍倒了一行,后来胡士钦主动要求承包,并订下十年租约,这才让其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紧接着又赶上村里修路,徐运芝和村干部都在工地上忙活,两天不到,梨树就被砍掉了三分之二。而剩下碍于情面没有明砍的,想出的点子更是让人哭笑不得。胡士钦说:“有的在年前犁地时故意犁到梨树根,也有往树根上打百草枯和烧树根的,甚至有人把树皮剥掉一节后再附好土,真是生怕它死不了啊!”经过徐运芝的反复劝阻,只有一些村组干部和个别农户把梨树留了下来。到2007年,前荒村的黄金梨已由800亩减少到130多亩,种植户从200多户减到23户。面对这样收场的种梨大戏,不甘心的徐运芝只能深夜跑到梨园里,攥着脚脖子嚎啕大哭,来宣泄自己心中的痛惜。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徐运芝和其他22户村民的黄金梨丰收了。三亩黄金梨卖了三万多,徐运芝说,对第一次靠种地赚到这么多钱的自己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文数字。然而在高兴的同时,那些被砍去的六百多亩梨树和拖欠的梨苗钱也时时挂着她的心。

  

  而自打方城博望黄金梨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供应北京奥运会后,前荒村的黄金梨更是供不应求。这23户村民不断扩大黄金梨的种植规模,到2010年徐运芝家种植的黄金梨已有35亩,在外经商事业有成的李中心、刘生等村民,也纷纷回乡大规模种植黄金梨。前荒人好像重新上紧了发条,外出学习,请专家指导,只为保证前荒黄金梨的品质。而那些毁梨、砍梨的村民是又后悔又眼气,不用号召就种了起来,看着别人家卖梨,只嫌自己家梨树长得慢。

  

  如今,前荒村不仅还清了当年的梨苗款,黄金梨种植面积也已达2500多亩,已挂果的梨园亩均收入两万元以上。而坚持带领群众把黄金梨种成功的徐运芝,也有着新的打算。

  

  她说:“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我们村干部的思想当然也不能停留在‘老牛拉破车’的时代。前荒村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要保持好黄金梨的品质,同时要向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下一波的砍树悲剧发生。这不,我们去年新选任的村主任曾宪伟,就是一个很有眼界和魄力的年轻人,今年他在微信上就帮村民销了不少梨,又联系了安徽的药材供应商,准备在梨树下试种白芷,这样不仅省去了除草的麻烦,还多了卖药材的收入。更得向我们的引路人高山峰学习,他的梨园已经获得国家有机认证,经营也非常有路子,而前荒的黄金梨还处在松散经营的状态。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多合作,共同打造方城黄金梨这一品牌!”

  

  徐运芝,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挣扎奋斗的女人,命运的坎坷与现实的打击泯灭不了她淳朴善良的本性。从东北到河南,她凭着憨笨执拗的个性和一个党员的坚定信仰,在前荒这片土地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而且还在为甜蜜的“前荒梦想”与乡亲们一道奔忙在圆梦的路上……

  

  前荒村古称枫林寨,能拉会唱的村民胡士钦写了一出近两万字的六幕豫剧——《凤林枫》,讲的就是徐运芝和前荒的故事。

  

  而在9月29日,记者采访的最后一天,村民左青广拉着一袋苞谷找到徐运芝说:“你们地里都种的梨,这是今年的新包谷,留着打苞谷糁喝吧。”徐运芝再三推辞,可左青广却执拗地说,“咋着光兴俺吃你们的,不兴你吃俺们的?”

  

  徐运芝与村民的情谊,就在这送来的一袋玉米,接住的一口痰,洗净的一双脚,扛起的一捆玉米秆里,如前荒的黄金梨一般甜蜜。

  

  评论

  

  可贵的守望与担当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选

  

  一个朴实的农村姑娘,一往情深地追随着心爱的人,一路从东北海边来到河南。为了守望住这份深情,她把小爱酿成了大爱;为了守望好这份深情,她坚毅地担当起一个穷家、一个穷村脱贫致富的责任。几十年风雨无怨,几十载艰难无悔,几十个春秋恤民助困,做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在平凡的工作中传播着不平凡的正能量……这等胸怀,这份情操,这种守望与担当,值得大力提倡。

  

  村支书严格来说不是官,他们身处平凡岗位,又是农民接触最多的“官”。他们接地气、连民心,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平凡的岗位上承担着不平凡的责任,因而他们身处平凡,却不能平庸。他们需要跟每个村民打交道,是党的形象的代表者,是政府的代言人,是党组织与百姓联系的纽带,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作为村支书的徐运芝,深知农村苦、农民难、农业地位重要。她矢志不移守望着这片热土,体现了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折射出千千万万的农村干部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彰显了习总书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基本要求。

  

  平凡的工作长期做就能成就不平凡,困苦的环境长久守望必能激荡美好情怀,艰难的事业持续担当就会达到崇高境界。五中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省,我省正是“短板”集中的地区,特别需要像徐运芝这样坚定的守望者和具有担当精神的农村干部群体。让我们把典型树起来,把她的精神宣传好、传播开,使榜样的力量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



中共南阳市委办公室 豫ICP备16008219号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七一路53号 邮编:473000 电子信箱:swdzzw@126.com
技术支持:南阳创想网络有限公司  电话:0377-  电子信箱:nybaidu@163.com

本网站正在测试中,发现问题请发纠错信息到以上邮箱